【忧草观察】央行变“央妈”究竟是谁的福音?
  文/汪忧草
  央行拟限制第三方账户转账额度的消息引发众多投资者关注。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马云也吐槽“被文件打败”。“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阿里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在北大举行的阿里巴巴技术论坛上说。马云这一表态被认为是针对“央行文件”的回应。(中新网3月19日)
  马云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央行这几天对支付宝、余额宝等等出手之狠、之快,确实有些不同寻常。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近日撰文称,应对包括余额宝在内的货币市场基金实施存款准备金管理,缩小监管套利空间,“让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更加公平合理,让货币政策的传导更加有效”。
  但央行的“公平”论,随即在网上遭遇到很多网民的诘难,理由是这些年四大银行“躺着赚钱”本身就谈不上公平:银行变着花样收费,却提供很差劲的服务;反倒是余额宝等给中低收入者提供了远高于银行的年化利率和极大的便利,对底层老百姓更公平一些。
  说白了,央行此时出手,既反映了金融监管机构对余额宝等等互联网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感到担忧,更反映了四大银行和银联已经对央行施加了巨大的压力。银联和四大银行的既得利益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而它们自身又对这些金融创新做不出任何强有力的反制,这是央行此时出重手的主因。
  两年前,网上就开始把央行戏称为“央妈”。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观察,“央妈”一词最早活跃于金融业交易员这个小而专的圈子之内,在传统纸媒的文章中出现,最早可追溯到2012年8月24日证券时报网的一篇报道《本周净投放2780亿,数量多寡都是浮云》。
  但观乎央行这几天重手打压“宝宝”们,“央妈”的身份就更显得尴尬:一边厢,诉诸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命令,让“宝宝”们感受到“被文件打败”的凄苦;一边厢,却又极力袒护银联与四大银行的既得利益,让银行与银联可以继续“躺着赚钱”、“睡着了也赚钱”。
  央行当“央妈”,这种计划经济思维不但已经难以适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社会环境,也造成了“体制内的亲妈”、“体制外的后妈”等等互相矛盾的角色定位,甚至对央行的社会公信力带来创伤。在门户网站、在自媒体上,这几天到处都是网民们谩骂央行和央行官员的极端言辞,或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央妈”还真的不好当。
  依我看,央行与其当“央妈”,时不时还要站出来拉拉偏架,替四大银行擦擦屁股,倒不如改变角色、转换职能,积极倾听社会的不同声音,认真监督和规范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妥善保护消费者的信贷权利,让中国国家利益最大化。
  (发稿:四川在线-天府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