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不少城市都热衷于成为金融中心,但金融中心的形成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靠官员表态和政府倾斜就可以长久维系的,而是金融机构、金融家和相关企业自发选择的结果。
在笔者看来,目前京港沪三地争雄,香港虽然为悲情表象所掩盖,但是就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而言,至少在20年内,鲜有内地城市能出其右。而上海在资本市场、外汇交易市场和黄金交易等国内金融市场建设方面较有优势,有可能成为资本市场中心,但却遭受港深两地的激烈挑战。而北京虽然行者无言,但银行业基础雄厚,如果政策得当,则有望成为国内银行业的中心。
为什么香港是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理由是多方面的。一是目前香港金融中心的国际化色彩在褪色,急切需要新的支撑点。香港的跨境借贷规模一度超过美国,但目前仅仅与新加坡持平;香港的跨境负债业务也从1995年占全球市场的8.5%下降到2001年底的2.4%。香港作为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也在下滑,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刚刚发布的调查,香港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全球第5名下滑为2001年的第七名。如果顺从香港和内地金融经济的不断融合,那么将香港向人民币离岸中心引导无疑既能重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使得人民币有可能具有市场化的汇率和利率指示器。关于人民币业务如何在香港渐进地、阳光地展开,使得香港和内地双赢,当然还可以慎重研讨。
二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许多优势,是内地城市几乎不可能具备的。其一是传统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这在全球都有盛名,而中国内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少还是有争议的新生事物,这可能使得许多保守的银行家心存顾忌。其二是香港有完善的行政和司法体系,政府廉洁,法治传统仍然深厚,而这些都是内地其他城市的软肋。其三是香港长期浸淫的银行业传统,使得香港在金融业务方面的硬件条件相当出色,银行家在香港的生活工作十分便利,金融人才的积累十分雄厚,这是一种靠积淀而成的氛围,不是靠几百亿投资或者政策倾斜就能获取的。其四是香港和内地之间既紧密联系,又保持一臂之遥的地位,是使得其成为离岸形态的中心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此,香港现在已经是远东和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不需要争论;香港也不应和内地城市争论所谓的国际金融中心问题,因为这样的争论进入实质层面之后,唯一得到好处的将是新加坡。目前需要争论的是香港未来的金融创新之路存在的问题,港人仍然需要更为强韧的毅力以早日迎来复苏。深圳之于香港的复兴,可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深圳几乎注定了不可能独立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而是和香港共同闪耀的双子星之一。
为什么北京是内地的国内银行业中心?理由也几乎不言自明。
一是北京对成为金融中心情有独钟,目前有王岐山这个金融强人掌舵的优势。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被定位为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而北京则被定位为政治和文化中心。但2002年初开始,北京明确提出了发展首都金融业的概念,北京市表态要积极推进对内开放,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在京设立总部、地区总部和结算中心。尤其是在王岐山出任北京市的领导之后,使得人们对北京成为金融中心的热情再度燃烧起来,毕竟王岐山在金融方面有深厚功底,其活动领域横跨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等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王岐山的强人形象已经在防治非典的战役中表露无疑,他主抓北京市金融工作的话,极有可能使得北京后来居上,在金融中心之争中,在人脉方面占尽优势。
二是金融资源优势。就金融机构及其掌控的资源来说,北京较之香港不遑多让。目前,四大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北京,而这四大银行的业务占据了中国银行业业务总量的60%以上。此外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总部也多半在北京,这意味着北京将集中中国银行业资金总量的80%左右。而保险和证券等行业的大公司总部也几乎均在北京。在国资委公布的直接监管的191家企业名单中,总部在北京的又占了绝大多数,这些企业拥有6.9万亿元净资产,占到了整个国有资产总量的60%以上。可以说,虽然上海人在津津乐道几家基金公司弃北京而奔上海,但中国现实金融资源至少有60%仍然集中在北京,而不是上海。
三是北京做金融中心,内容相对具体,它并非空泛的“金融中心”,而是围绕银行业展开的一系列金融业务中心,北京市政府似乎更倾向于将北京建设成视野对内的“中国银行业中心”,而不是放眼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目前其着力建设的,是银行风险管理规范中心、支付结算中心、信息和数据处理中心、行业标准制订中心、银行批发业务中心、资金调度中心和金融中介服务中心。这样北京更容易将建设金融中心的内容做实,而不是停留在海吹的层面上。
四是北京的确在政策制定和人才积累方面相对于中国其他内地城市有不可动摇的优势。
就目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而言,北京已是全国最高,大约在16%左右。北京成为国内金融中心有希望,但北京的特殊地位,可能使得其努力有成亦萧何,败亦萧何的危险。应该说,就国内金融业务而言,虽然北京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上海相对于北京仍然是滞后的,并且所谓首都不应成为金融中心的说法也难以成立,世界各国的金融中心大多就是其首都。
上海在香港和北京的挤压下,如何定位自身金融中心?
迄今为止,笔者对上海要成为金融中心的定位和实施不甚了了。
一是上海想要成为怎样的金融中心?是像纽约、伦敦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还是着眼于为内地蓬勃的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国内金融中心?似乎上海始终在“在岸”和“离岸”之间徘徊,如果说上海希望成为离岸中心,那么其直接的对手是香港,这意味着上海有能力吸收很多的非居民存款,将成为净的资本输出地,这至少在目前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且离岸中心似乎也并不适宜设置在内地城市,国际潮流的情况是,离岸中心的魅力不断下降而以离岸中心洗钱的危险则日益抬头。
二是如果说上海目前致力成为国内金融中心,那么其直接的对手是北京,这意味着需要国有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的巨头们,愿意将资金调度和结算,甚至将机构等迁移到上海来,更多地依靠上海来展开面对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人民币业务,上海目前已有的条件是证券交易所、货币、外汇和黄金交易市场,但目前直接在上海的金融机构握有的金融资源仍难和北京抗衡。并且不幸的是,近两年来上海在金融行业的发展方面显露了疲态,迄今其金融行业增加值占上海GDP的比重甚至不及北京。可以说,无论上海如何选择,它都必须面对来自香港或北京的强烈竞争,而目前的上海,对这两个对手还没有显现任何优势。
三是令人惊讶的莫过于上海对其成为金融中心(姑且不论是何种金融中心)的强烈自信和优越感,曾经的十里洋场,曾经的远东金融中心的显赫,使得上海似乎顺理成章就应该成为“金融中心”,这多少缺乏了香港、北京、深圳等地应有的危机感。
就目前港沪京的三足鼎立之态而言,上海想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几乎不具备,和香港展开竞争的能力也基本不具备。上海应该清醒地看到,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有香港这个遥遥领先者,要成为国内金融中心有北京这个欲重振雄风者,目前的上海很少有可以炫耀的。当然,在金融业方面的未来命运如何,更大程度上掌握在上海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