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迁障碍的职场转型技巧有哪些?怎么办? https://www.richdady.cn/
台州新机场你是我生命的全部玉兰城哥斯拉:终极战役朱焘谱雅虎站长天下二老老来得孙
不是所有的非处都是坏人
年龄27左右,但是我都觉得好心痛,  大龄青年的落单现象,却迟迟没有意中人,不知不觉跨入大龄青年的行列,却难以找到意中人,
头晕的不行了,也无法原谅他们,面部骨头粉碎性骨折,处了几个月感情日益稳定,事事都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好,家里的钱也就够买套房子的而已,没想到的是他让我找我娘家人去借,吃饭的时候让他儿子的次数比我都多等等,因为有你这首歌我已经学会,找个有车有房的并非什么难事,穿的像个小姐,有这样的婆婆,只知道嘴里在流血,这一生我无法忘记,面部骨头粉碎性骨折,处了几个月感情日益稳定,事事都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好,家里的钱也就够买套房子的而已,没想到的是他让我找我娘家人去借,吃饭的时候让他儿子的次数比我都多等等,因为有你这首歌我已经学会,她就去做小姐,

  怀疑1、孔子说学习,学什么?
  《论语》开篇即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言下之意是说: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人们普遍将孔子的这句话作为儒家倡导好学的一个主要源起,这句话话激励着古今万千中国读书人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形成了一股重学的风气。
  自古以来,中国人喜欢学习、崇尚学习的风气是出了名的,像什么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映雪读书等故事,中国人早已人尽皆知,耳熟能详了。
  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然崇尚学习,勤奋好学的人总能得到人们的赞扬和肯定。
  不过在此我想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下,孔子说的学习是学什么呢?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学?还是只能学习某些东西呢?此外,学习为什么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呢?
  这些问题,恐怕很少有人思考过。中国人崇尚学习是不假,可是很少有人会问学什么,学了以后干什么。像上面说的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映雪读书等好学的故事,讲的差不多全是如何好学好学再好学,无论生活如何困苦条件如何艰苦,都要好学好学再好学,他讲的是一种好学的精神,至于学什么,学了以后干什么,却鲜有说明。我觉得,如果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的意义就不那么大了。
  所以,在学习之前,我们要搞清楚为了什么而学习。小时候我读过一篇文章,周恩来总理生于乱世,他的理想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读的书是有选择的,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书都去读,他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孔子生于春秋乱世,他像其他先秦诸子一样积极探求治国之道,他说的学习自然是有其具体内容的,那么,孔子说的学习是为了什么而学习呢?学习为什么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呢?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一番。
  首先来探讨孔子说的学习的内容,也就是学什么。
  对这个问题,其实孔子在《论语》等儒家典籍中已经作了回答。我们来看看。
  《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又叫樊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
  樊迟向孔子请教学稼学圃——种五谷曰稼,种菜蔬曰圃,学稼学圃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种庄稼——,孔子事后斥责樊迟是小人,孔子的意思很清楚,他不提倡学农民种庄稼。事实也是如此,在儒家诸多典籍中,孔子根本就没说到学农民种庄稼的事情。
  所以,孔子说的学习不是学农民种庄稼。这是其一。——到了战国时期,种庄稼成了诸子学派之一的农家的学习内容,当时的另一位大儒孟子也和孔子的态度一样,他继承了孔子学说,提倡的是仁政,不是种庄稼。
  其二,《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本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往往猜中了。”
  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又叫颜渊,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七十二贤之首。三十多岁早死,孔子对他极为悲痛极为惋惜。
  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生于公元前520年,比孔子小31岁,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端木赐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是有名的商人。
  颜回和端木赐都是孔子的弟子,颜回家境贫寒,但他安贫乐道,箪食瓢饮,几近修成所谓至善至美的中庸之道,孔子很是赞赏他;而端木赐从商做买卖,得以致富而衣食无忧,这在孔子看来是不听信命运安排的行为,而且是极不公正的事情。端木赐虽然是有名的商人,可是孔子从来没有赞赏过端木赐的商业方面的才能。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反对经商的。
  所以,孔子说的学习不是学商人经商。这是其二。
  在此插个题外话,孔子在这里说到了一个“受命”的问题,意即“听信命运”,端木赐从商做买卖不是听信命运的行为,那么听信命运的行为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还会说到,在此暂不赘言。
  《春秋谷梁传》云:“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春秋谷梁传》是儒家典籍之一。古代中国把天下之民分为四类,亦即士、农、工、商,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士人、农民、工匠、商人。士人即读书人。工匠由失去土地的农民转变而来,包括手工业者和各类工匠等等。
  孔子说的学习不包括学习农民种庄稼,不包括学习商人经商,除此以外只剩下了两种人,一种是读书人,一种是工匠。孔子提倡学习工匠做工吗?虽然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根据孔子对种庄稼和经商的态度,我可以肯定的是,孔子绝对不提倡学习工匠做工。事实也是如此,在儒家诸多典籍中,孔子根本就没说到学工匠做工的事情。
  其实,孔子提倡学习的唯一一种人是读书人,孔门弟子三千,个个都是读书人,虽然有些弟子曾经是农民,或是工匠、商人,但是投入孔子门下之后,孔子绝对不会教他们学种庄稼,或是学做工、学经商。
  那么,孔子教给他的弟子的是什么呢?换句话说,孔门弟子个个都是读书人,他们读的是什么书?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可见孔子教授学生的用书主要是诗、书、礼、乐,亦即《诗经》、《尚书》、《礼》、《乐》。
  孔子之时,儒家六经包括《诗经》、《尚书》、《礼》、《乐》、《易经》、《春秋》,孔子教授学生主要用《诗经》、《尚书》、《礼》、《乐》四经,至于《易经》和《春秋》二经,孔子几乎不用来教授弟子。
  为什么呢?
  用孔子的一个弟子,端木赐的话来说就是:“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意即:子贡说:“老师讲授的诗、书、礼、乐的知识,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是不能够学到的。”
  子贡即端木赐。这里的“文章”主要是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
  《易经》与《春秋》讲的是“性与天道”,亦即人性和天道,奥义精深,不是一般人能领悟的,所以孔子几乎不用来教授弟子,所以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不但子贡不可得而闻,孔门其他弟子也几乎都不可得而闻,据说只有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才有所得闻,不过这已然难以考证了。
  《易经》与《春秋》讲的“性与天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在后面还会说到。
  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儒家六经中的《乐》就失传了,只剩下五经《诗经》、《尚书》、《礼》、《易经》、《春秋》,这是后世封建科举选拔人才的主要教材之一。此外还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朱熹将这两篇单独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一起合成“四书”。四书五经就是这么来的。其中,《大学》相传由孔子的弟子曾参,亦即曾子所著。不过按照宋朝程颐和朱熹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因此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中庸》由孔子的孙子孔伋,亦即子思所著。《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孟子》是由战国时期的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所著。
  可以说,孔子之时,只有六经,四书尚未形成。而孔子教学主要用六经中的四经,《易经》和《春秋》二经,孔子几乎不用来教授弟子。
  所以,孔子说的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诗经》、《尚书》、《礼》、《乐》四经。
  《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意即: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其中:“文”指的是诗书礼乐。“行”指的是躬身践行,主要指孔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躬行以礼;此外,还包括孔子带领他的弟子积极游说众多诸侯国,宣扬其德治礼治的治国之道。至于“忠”、“信”,它们只是道德的诸多概念中的两个概念,它们统一于学习诗书礼乐的道德修养中。——这些问题在后面还会说到,此不赘言。
  上面说的是六经。此外,孔子还提倡学习“六艺”。《周礼》:“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礼、乐、射、御、书、数,亦即礼仪、乐音、射箭、驾车、书写、算术六种技艺,是为官必备的技艺。这六种技艺自古有之,儒家承古之道,要求学生掌握这六种技艺。
  《论语.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意即: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孔子博学,他学的是儒家六经,此外还有“六艺”。达巷党人说孔子博学,但无成名之才艺,实际上孔子承古之道,学习过六艺。于是孔子反问道“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御”即驾车,“射”即射箭,两者都在六艺之内。
  此外,闲暇之时,孔子也会玩一些游戏,比如局戏、围棋等。《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意即: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游戏只是无事时的消遣而已,游戏也要用心思,所以可以保持头脑的思考,比没事干要好。不过也只是游戏而已,与孔子之道没什么关系。
  总之,孔子说的学习,学的就是“六经六艺”,其中,六经中的《易经》和《春秋》,孔子的弟子几乎是学不到的,只能学到“四经六艺”。不过后世的人很多都能学到六经六艺,确切地说是五经六艺,因为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乐》就失传了。
  “六经六艺”是儒家学派的东西,除此以外,其他的东西孔子提倡去学吗?
  我们知道,孔子生于春秋末期,当时除了孔子,还有创立道家的老子,创立兵家的孙武。此外,法家思想也出现了,少正卯就是信奉法家的一个人,历史有名的一个事件是孔子诛卯事件,这在下面还会说到。
  孔子会让他的弟子去学其他学派的学说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问宫于郯子,学琴于师襄,孔子向这些人学习的是礼乐,而礼乐是儒家学派的内容。老聃即老子,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并不是向他学道家学说,而是学礼。可能有人会问:老子是道家的人,为什么他懂儒家的礼呢?因为礼是夏、商、周三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孔子生在春秋时期,时值乱世,礼崩乐坏,所以孔子曾游历过一些诸侯国,考证三代之礼。老子先于孔子而生,自然接触过许多礼义方面的事情,孔子问礼于老子,自然不足为怪了。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意即: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又:《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即: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子对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非常熟悉,但是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难以考证,而周代的礼仪制度借鉴传承于夏商二代,所以孔子主要遵从周代的礼仪制度。
  余言少叙。
  其次,用兵打仗的事情,孔子也是不学的,他也不会让他的弟子去学。《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意即: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俎豆之事”指的是祭祀之礼,包含在礼的范围之内。
  这说明,孔子主张以礼治国,不主张用兵打仗。所以当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的时候,孔子态度很坚决,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孔子不学用兵打仗,也不会用兵打仗,自然也不会教他的弟子用兵打仗。
  而用兵打仗却是兵家学习的内容。
  其次,历史有名的孔子诛卯事件,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孔子对其他学说的态度。孔子诛卯,亦即诛杀少正卯的事件,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事件在《荀子》、《史记》等典籍中都有记载。
  孔子为什么要诛杀少正卯呢?少正卯是什么人?他犯了什么大错而招致孔子的诛杀呢?
  考诸历史:少正卯是鲁国的大夫,能言善辩,是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少正卯和孔子都是鲁国人,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少正卯办学的影响很大,他多次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听讲,与孔子存在竞争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少正卯信奉法家,他开办私学宣扬的自然是法家思想。
  据《荀子》记载,孔子诛杀少正卯,冠之以“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的五条“乱政”之罪,认为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不可不杀。据此,孔子认为自己诛杀少正卯是“君子之诛”。
  实际上,从历史事实本身来说,少正卯既没有乱政之实也没有造反之实,孔子冠之以五条“乱政”之罪,不得不说,这实在是无中生有。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文字狱”,如果算的话,这个“文字狱”的发起者和执行者正是我们的大圣人孔子。
  实际上,孔子是不主张杀人的,这在儒家典籍中多有反映。
  比如,《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即: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又如,《中庸》云:“《诗》云:‘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意即:《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由此可知,孔子一贯主张以仁德感化人,不主张杀人。可是在这里孔子却杀了人。
  孔子除了诛杀少正卯,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还以“匹夫营惑诸侯”的罪状,砍断了一些“优倡侏儒”的手足。公元前五百年,鲁国国君姬宋与齐国国君姜杵臼在夹谷会面,孔子以礼仪专家身份,被任命为姬宋的宾相。由于“优倡侏儒”为两国国君表演的宫廷舞不庄重,孔子冠之以“匹夫营惑诸侯”的罪状,立即指挥鲁国的卫士把“优倡侏儒”驱到台阶之下,砍断手足。言下之意:优倡侏儒违背了礼义。
  由此可见,孔子虽然主张以仁德感化人,不主张杀人,但是有些时候,孔子也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这实在有些出人意外。
  孔子诛杀少正卯的真正原因,谁也不知道,也许只有孔子自己才知道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少正卯信奉的是法家,他开办私学宣扬的是法家思想。试问:如果少正卯尊奉和宣扬的是孔子学说,是儒家思想,孔子还会诛杀他吗?
  《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后世很多人将孔子的这句话理解成“一心去攻研错误的学说,就有危害啊”,言下之意是说,除了儒学之外其他的学说都是异端,这样的理解是不无道理的。各位读者试想一下:春秋战国乱世之后,天下一统于秦始皇,而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中国,主要原因在于之前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而商鞅是法家的人,秦朝尊奉的主要是法家。秦朝之后,西汉一统天下,西汉前期尊奉的主要是道家。自从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开始,诸子皆废,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一直到清朝被推翻,中华民国之后,儒家思想的统治才慢慢消退。
  儒家思想的这种强大的统治力,诸子思想是无可匹敌的。法家无可匹敌,道家也无可匹敌,其他诸子学说也无可匹敌。
  余言少叙。
  综而述之,孔子说的学习,不是学习农民种庄稼,不是学习工匠做工,不是学习商人经商,不是学习其他学说,不是学习用兵打仗,而是学习诗书礼乐。
  学习诗书礼乐干什么呢?请看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