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byw.cn jjbyw.cn
我叫“祝英台”,我以小老板为荣
  —— 致网友 “梁山伯”先生公开信
  
  梁兄山伯先生台鉴:
  
   在拜读贤兄精彩网文之后不禁感慨系之。承蒙错爱,本人肖功俊在贵文中曾被提及并获肯定评价,顿生几许感动,因为有你山伯兄,英台不再感到孤独!
  
   如兄所言,英台不被官方所喜欢。除才学疏浅、地位卑微外,也因英台不会做人。身为一介草民,竟不知天高地厚地批评政府,大有刁民之嫌。其实,英台除了欠 “贤惠”、对 “父母官”稍缺 “顺从”之外,绝非惹事生非、动辄骂街的 “泼妇”。 英台也曾吃过多年 “皇粮”,而且好歹还在中央级研究院 “高科技”领域混过几年,由于喜爱朴素的百姓生活,早已解甲归田。如今,这种百姓的幸福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因而,英台绝无哗众取宠之意。
  
   英台之所以如此,皆因不满于某些专家、学者及官员的思想言论已呈现“不靠谱”趋势。因此,一直习惯于坐冷板凳看戏的英台终于忍不住大打“喷嚏”,贸然冲上戏台,以五音不全的嗓子喊上几曲。然而,英台之善良亦天地可鉴,虽不乏骂词,体现的却是对东莞的深情与热爱,毕竟东莞承载本人十多年的人生历程。英台以为,学习知识是为了追求真理,而真理离不开公平与正义。以英台百姓之观察,东莞现时政治经济领域的各项政策方针确实有所不妥,因而以批评的方式表达对政府的关爱。用心殊为良苦,还望山伯兄予以理解。
  
   英台经营着一家只有数十名员工的小厂,在政府、学者甚至普通百姓面前毫不起眼,在某些大老板看来,更是不屑一顾。然而,英台反以为荣。因为,正是在千万个“祝英台”们的带领下,才使得千万个家庭走出贫困,才使得国库日益充沛……因此,“祝英台”们的生存权利不仅应该受到尊重,而且是年轻一代的学习榜样。如果我们的年轻一代不是削尖脑袋去做公务员,而是和英台一样,无需政府的丝毫帮助,以勤劳与汗水养活自己、家人以及一起工作的员工们,也许,我们的社会将更加美好。
  
   英台以为,无论何种“科学发展观”都应以人类的幸福与和谐作为终极目标。就中国社会的现实而言,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绝非培育一批“超级富豪”,而是要让更多的人们象英台一样享受朴素的“中产幸福”,这也是“小康社会 ”的要旨所在。然而,东莞的“扶大不扶小、救大不救小”政策,却与上述理念相反。面对可能的经营困境,英台从未指望任何人拯救。但如果政府从经济全局出发对企业实施拯救,那么这种拯救必须确保足够的公平。因而,英台反对任何与纳税记录脱钩的拯救方案。拯救不同于扶持,对于每个生命都必须同等对待。
  
   因此,英台以为,值此经济风雨飘摇之际,政府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以期达成全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谅解,进而同心协力应对可能的深度危机。此时,如果政府出台任何有失社会公平的政策,无疑等同于推行一种不公平的价值理念,将各类企业划分为不同利益集团的“三教九流”或“嫡系与非嫡系”,进而挑拨企业之间的关系,妨碍“抱团取暖”,将本应形成的向心力分化为离心力。如果非要这样做,那么,英台将号召千万个“祝英台”们记住这个寒冷的“冬天”:“我们不仅孤独,而且尊严尽失!”
  
   其实,英台并非完全不能将工厂做大,而是英台以为,人生的幸福无关于工厂的大小,甚至还成反比。工厂虽小,但不等于“心眼”与“胸怀”俱小。堂堂正正的小企业,无愧于社会与他人。因而,与任何大老板相比,英台从无自卑之感。
  
   英台的工厂目前尚无危机,且准备以勇气与勤奋挺过眼前的艰难岁月。然而,面对广泛的经济危机,英台也可能倒下,吟唱着《血染的风采》含泪离去。一个“祝英台”死不足惜,但千万个大小“祝英台”们的倒下就必须准备足够的“棺材”,千万个家庭也许从此走上返贫之路。因此,英台以百姓的一己之力奔走呼号,以拙劣的文字表达着草根的期待。每念及此,不禁孤独难奈、泪光闪烁。这些,英台的内心世界,山伯兄可曾有知?
  
   前不久,英台有幸现场聆听一位美国企业家的真情演说,他以极朴实的语言迎合了英台“朴素的企业观”,那就是:企业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创造多少财富,而是取决于它养活了多少家庭,给多少家庭带来了幸福。然而,以英台的社会观察,许多思潮已脱离了中国社会的现实: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人民还有许多处于贫困之中,目前的小康是初级的、不稳定的,远未达到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无论我们的政策是出于何种科学发展观,它必须以社会经济的稳定为前提。
  
   在许多人看来,我们已不再需要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然而,英台要反问这些人:我们才挣了多少钱,就这样看不起小钱了?要知道,以英台为代表的一大批老百姓并不想成为富豪,挣点小钱就是幸福!基于这样的理念,东莞人口问题的解决,广东的“双转移”必须以确保经济的稳定为前提,不能期待以经济危机摧跨一大批企业的方式实现上述目标。转移是正确的,但唯一正确可行的思路是:广东为地域经济平衡做出更多的贡献,从而实现人口的自然回流,否则只能等待内地自己的发展缩短与广东的差距。因此,英台殷切期待,在此经济异常时期,广东能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内地的基础建设,在拉动内需的同时为实现地域经济平衡做出贡献,进而为双转移奠定基础。
  
   山伯兄网文所言极是。以兄对东莞的理解与研究,堪称为民间的 “东莞问题专家”。东莞市政府智囊可谓阵容豪华,除非他们的研究成果不愿让我等百姓分享。否则,英台以为,你的成果含金量在这些专家之上,并能开启专家和官员的思想智慧:总是坐在带有扶手的椅子上高谈阔论是不行的,要牢记“紧密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的老话。
  
   不过,由于兄之职业原故,兄处于社会底层与上层之间,与英台立于社会底层的观察角度有所不同。某些建议,还望兄就其操作技术继续贡献智慧。另外,兄之立场较为中性,与英台之愚直、爱憎分明、傲骨难驯存在 “性格差异”。不过,这无碍我们的“联姻”及“和谐”,因为我们有个共同的美好愿望,期待东莞会更好。
  
   英台本想在解读兄之思想后对网文予以逐点回应,无奈要对工厂全体员工以及家庭的“吃喝拉撒”负责,暂无法拔冗以偿此愿。在此,英台只能略述己见:其一,“山寨经济”值得深入研究,因为其与“正规经济”密切相关。东莞“山寨经济”的规模应该大到“大幅修改官方统计数据”的程度。虽无从统计,但也可以从电力去向予以推算。其二,长途汽车的票价及火车站的客运量可以看出因企业倒闭而返乡的基本趋势,进而了解东莞经济的晴雨。从兄之网文可以看出,兄具有可行的数据采集渠道,不妨继续研究,以便我等不被某些“残缺不全、自相矛盾的数据”所忽悠。
  
   近闻某网友“我不是祝英台”与兄对唱,一齐奏响了东莞民间智慧的登台序曲,并获政府鼓掌。然而,依英台之见,现时的东莞《梁祝》不甚“和谐”,与俞丽拿女士的琴声相比,亦少了些许凄美。而且,“祝英台”否认自己身份。
  
   为免他人错爱,英台只好抛头露面敬告东莞各界:我叫“祝英台”,我以小老板为荣!
  
   鉴于“夫唱妇和”古来有之,而且英台也非“哑巴新娘”,因此,英台希望沾兄之光也来“和”上一曲。由于兄未谈及东莞的政治及社会问题,故英台本次将从此一角度看待东莞当下的经济形势,遂推出《东莞:无法持续的现在,方向不明的未来》一文,做为对兄的回礼。“妇人之见”不登大雅之堂,还望不要见笑。
  
   无限风光在险峰,严冬过后是春天。尽管征途险峻,但英台仍然充满了信心,而这种信心并非源自他人的拯救,而是来源于自身的勤奋、诚实以及对理想与幸福的美好追求。针对危机的预后,英台与兄所见略同,因为我深信我们的企业家充满着智慧与勇气。今天的英台是这场经济长征中的一名战士,如能有幸跨越眼前的艰难险阻,成为一名“过河卒子”,到那时已是春暖花开,英台定将诚邀贤兄光临寒舍,一起分享这个盛世赋予英台的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奉献社会,从不亏欠他人,午夜梦徊亦能怡然自得,健康、简单、朴素而又充满了爱。
  
   最后,英台想告诉贤兄一个内心的秘密,英台不喜欢上流社会“香水的味道”,而是偏爱山寨厂老板和工人汗水的芬芳。因而,如果英台有钱,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建设“山寨工业园”,以便帮助更多的平民百姓成就自己的创业梦想,使他们象“祝英台”一样过上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此致
  
  祝英台敬上
  公元2008年11月15日
  
  
  
  
  东莞:无法持续的现在,方向不明的未来
  —— 和“我叫梁山伯”先生网文《东莞: “风暴眼”中的世界工厂》
  
   伴随着东莞的高速发展,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接踵而至。因而,有关东莞的未来,引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忧虑。年初的著名网友“夜郎锅王”,以其精辟独到的《东莞:浮华的外表,沉重的肉身》一文点燃了民间智慧的火焰,他以“专家级的分析”开启了我们认识东莞问题的思维。近期的网络红人“我叫梁山伯”先生,以其立足客观的《东莞:“风暴眼”中的世界工厂》一文奏响了民间智慧的序曲,他以“专家级的调研成果”向我们展示了东莞问题的真实面貌。还有,《拿什么拯救你,风暴中的东莞?》、《东莞何去何从?》、《东莞:向左转?向右转?》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闪烁着光芒的民间智慧,让我看到了东莞的希望。
  
   因此,本人也忍不住乱叫几声。汪洋书记曾经说过,要说真话实话,但可以说错话。有省委书记撑腰,我还怕谁?何况,我是一介小民,如果说错话,有足够的理由请求大家“同情”。所以,我也来一个站着说话不腰痛。
  
  一.忆往昔,现实未来两迷茫
  
   东莞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高楼林立,厂房密布,高等级公路穿梭于市镇村组,五星级酒店及各类娱乐场所人来攘往,一个只有160余万人口的地级城市却创造了占全国1.8%的GDP,已经超过了多个省区。这一切都说明了东莞的繁荣与富足,并验证了东莞政策的成功与实用。然而,这只代表了过去,并不能以此推断东莞的未来。
  
   今日,我等百姓始终看不出东莞政府应对现实与未来的明确战略。这种战略模糊所导致的“现实未来两迷茫”不禁让人忧心忡忡:东莞会不会象甘肃的敦煌、湖南的洪江、云南的宣威一样,成为历史的过眼烟云,由繁华归于冷清?令人不安的是,回顾历史,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要想客观地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首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评价东莞今天的成就与辉煌。是什么成就了东莞的繁荣与辉煌?是160万东莞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是东莞历届政府领导有方?不,是历史成就了东莞今天的辉煌!因为,回顾东莞走过的历程,我们很难发现存在何种里程碑式的政府智慧及政策亮点。放眼望去,那一千万新莞人的忙碌身影告诉我们,单凭东莞人民也不可能创造如此经济奇迹。
  
   统计数据表明,东莞现有9000余家港资企业,5000余家台资企业,二者占东莞外资企业的90%。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这些港台企业的带动,东莞不可能造就今天的繁荣。香港由于临近东莞,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香港人自然选择东莞作为投资目标地。那么,台湾企业当初为何也选择东莞?原因很简单,并非因为东莞是一片风水宝地,而是由于政治原因,台湾人往返大陆必须经过香港。因而,是地缘优势成就了东莞的辉煌。
  
   然而,时过境迁,这种地域优势将无情地淡化,并终将在某一天消失殆尽。试想,如果改革开放之初,香港、台湾和大陆一样贫穷,哪来那么多港台企业?东莞今天的一切又从何谈起?因此,东莞也得益于香港和台湾早期取得的经济成果。
  
   那么,香港和台湾的经济成果又从何而来?事实上,1949年之前的香港既不如上海,也不如广州,台湾更是一片兵荒马乱。如果不是东西方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长达数十年的冷战,使得香港台湾利用西方国家对中国大陆的封锁坐收渔翁之利,上海和广州也许将一直领先港台。东莞的港台投资也就无从谈起。
  
   世易时移,随着中国经济领域的日益开放,辅以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雄厚积累,港台相对于中国大陆的经济优势将逐步消失。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步缓和,台湾同胞往返大陆也不再需要经过香港。因而,可以预见,香港在东莞乃至内地其它地区的投资地位将日益萎缩,台资企业在地位下降的同时还将大规模迁往福建与江浙,因为那里往返台湾更为方便。
  
   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新一代大学生外语水平的大幅提高,港人的贸易优势也发生了整体动摇,上海广州等城市的人才优势相对香港而言将日益显现。既然,港台将早晚有一天优势不再,港台企业又能辉煌到几时?
  
   如果港资企业衰退,台资企业在衰退的同时还伴随着迁移动力,东莞90%的外资企业面临动摇。在此情况下,谁能扛起东莞经济持续发展的重担?民营企业?不要说东莞的民营企业还不成气候,就算力量强大,那又有多少属于东莞人?以湖南人在东莞开设的3000余家较有规模的民营企业为例,又有几人生根东莞?
  
   如此一来,港台企业靠不住,民营企业也靠不住,那么未来的东莞靠谁来维持经济增长?
  
   问题还不止于此。就算港台企业永远保持优势,且其它地区的投资环境永无改善,东莞一千万产业工人难道就永远过着宿舍、车间、食堂三点式的生活?这种生活能让人感到幸福?随着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内地经济的发展,有谁愿意继续在东莞过着这样的生活?更何况,东莞的治安混乱,环境污染严重,所有生活在东莞的外地人丧失了除诉讼权以外的所有政治权利!
  
   是的,东莞现行的工厂运行模式从根本上违反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基本理念。这种模式不可能也不应该持续。另一方面,政府服务的缺位、高密度人口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让东莞原居民厌烦不已。改变东莞现状的呼声已是日益强烈!
  
   由此可见,东莞的企业根基不稳、人口漂浮不定,产业工人没有幸福可言。现状显然已无法持续。那么,东莞未来的方向是否已经清楚?遗憾的是,从政府的政策导向来看,并无统一可行的战略方针。最多也只是尝试而已,并无实质性成果,甚至可以断言某些尝试已经失败,并付出了经济代价。
  
   应该说,政府已看到了上述问题,并提出了“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应对之策。然而,对于“双转型”的目标却一直模糊不清,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转向何方,最后该转成何种模样,具体有哪些指标。所以,无论现实还是未来,东莞都处于迷惘之中。
  
   反思历史也许有助于我们拨开其中的迷雾,辨明未来的方向,树立正确的“城市理想”。因此,窃以为,值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东莞除了回顾经济增长的辉煌历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扪心自问,是什么成就了东莞的辉煌?这些成就辉煌的因素在未来是否还继续存在?如果这些有利因素已不复存在,我们下一步该如何走?
  
   反思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冷战成就了港台的经济奇迹,而港台又成就了东莞的经济奇迹。所不同的是,港台在成就经济奇迹的同时也成就了大批的本土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而东莞却没有。在此方面,东莞不如顺德,更不如温州、宁波、义乌等地。这确实是东莞的心头之患。如果说东莞在过去三十年存在何种失误,这就是最大的失误。因此,如果东莞想仿效港台实施产业升级转型战略,那是对历史和经济的无知,十足的站着说话不腰痛。
  反思历史,我们还可以发现,是历史成就了东莞,而非东莞历届政府领导有方。相反,恰恰是政府“无为而治”取得了丰硕成果。过去的三十年,无论由谁来领导东莞,只要他不刻意干涉经济,大概都可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因此,留给东莞政府的选项有两种:要么继续无为而治,但要承受有可能“由繁华归于冷清”的严重后果。要么积极转型,以智慧与勇气大胆改革,明确告知东莞市民,未来该怎样走,什么是东莞的“城市目标”和“城市理想”。
  
   很显然,维持东莞未来的发展必须从“人”入手,稳定人才、稳定企业家才能稳定企业。这就必然涉及到社会转型。然而,实现社会转型必然涉及到政治改革,而政治改革又离不开政府转型。因此,说到底,如果政府不转型,经济与社会转型将沦为空谈。
  
   令人不安的是,至今没有人正式提及政府的转型。然而,我深信,在政府实现转型之前,由于涉及到极为复杂的利益博弈,任何“双转型”智慧将武功全废、效果全无。“双转型”思路将在黑暗中继续徘徊,笼罩在东莞人心中的“现实与未来的迷茫”将不会解开。